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命名文件




大别山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时期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壮丽、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

一、党创立前后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根据地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大别山去传播。1920年10月,董必武等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在鄂东大别山区秘密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此后,豫南、皖西的党组织也纷纷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工农群众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声援五卅运动、组织农民协会抗租抗息......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八七会议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大别山工农群众先后发动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创建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走上武装割据道路。1930年,中央决定以这三块根据地为基础,连接组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特别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2年6月,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万五千余人。此后,在遭受敌人重兵“围剿”,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进行战略转移后,红二十八军仍然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延续了红旗不倒的传奇。
  据统计,鄂豫皖苏区“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全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区占到一半。

二、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参与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地区抗日的重要力量。为加强武汉周边敌后抗日力量,1939年初,中央派李先念整合豫鄂边区抗日武装,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建立和巩固了豫南、鄂中、大山头等根据地,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具规模。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具规模。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近纵队成立,“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依托大别山开展武装斗争,抗击日军数量一度达三个半师团约6万人,占当时侵华日军总兵力的10%。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也不断扩大,成为地跨五省边区的重要战略区,形成对武汉的战略包围。1944年夏天,按照中央指示,新四军第五师派出部分兵力进军河南敌后,“经过8个多月的战斗,新辟了东西70余公里,南北近100公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战期间,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前后抗击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歼灭日伪军队4.3万人,建立8个专区和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和周边敌后战场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时期:
  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转折之地
  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30年兵力进攻大别山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此前,为防备可能发生的内战,中共中央组建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令八路军三五九旅、河南军区部队与新四军第五师合编为中原军区两个野战纵队和三个独立旅。面对重兵围困,中原局、中原军区果断实施突围,并继续在各地坚持游击战争,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随着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选择大别山为重要突击方向。此时,大别山是长江沿岸唯一有中国共产党的部队活动的地方。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最终站稳脚跟,顺利实现中央的战略部署。毛泽东评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霍山
霍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霍山有5万多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在册烈士2900余人。




大别山主峰景区官方网站      皖ICP备11012633号-1

安徽大别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0564-5757777 或 在景区微信公众号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